九游·体育(NineGameSports)官方网站-数智体育价值引领者

“组合拳”织密秋粮丰收防护网-九游·体育科技集团
i1pcban.jpg i1pcban.jpg

新闻九游

“组合拳”织密秋粮丰收防护网

2025-09-18 

分享到

  “要想粮食产量高,防治病虫害可太重要了,哪怕一个阶段没有防治好,一旦出现部分功能叶被蚕食的情况,产量肯定大大降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国盛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殷亮说,合作社的2000多亩水稻正处在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也是病虫害多发重发期。每个环节的病虫防治都很关键,从育秧时就有早期的二化螟,一点都马虎不得。“今年我们病虫害防控做得好,产量肯定有保证,预计水稻亩产能在1300斤左右。”他说。

  完成今年全国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目标任务,关键看秋粮。把好秋粮病虫害防控关,对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意义重大。当前,正值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虫口夺粮”攻坚期。记者深入安徽、江苏、广东、广西调研发现,各地正通过智能监测、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多种方式,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秋粮丰收的希望,正蕴藏在这一个个精准的预报、一次次科学施药和绿色防控中。

  对于病虫害测报的重要性,合肥市农业经济技术服务管理总站植保站站长曹超杰有个形象的比喻:“只有调查准、测报准,才能实现精准防控。就像打仗一样,侦察兵的情报准了,才能百战百胜。”据悉,合肥市农业农村部门不断完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全市设立了25个病虫害基层测报点、17个市县共建测报点,已提升建成植保智能监测点12个,测报准确性达到95%以上。系统调查、普查、智能监测点三级联动形成的病虫情报,第一时间推送给种植户。

  在广东省,虫情监测已实现从肉眼识别到“AI识别”的跨越。“智能虫情灯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构建害虫特征数据库,能够精准区分不同种类的害虫,识别准确率突破90%,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实时、准确的虫情预警。”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相关负责人打了个比方,这项技术让水稻害虫有了“身份证”。据悉,该设备在夜间通过特定波长的灯光诱集害虫,利用内置20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拍摄图像,并实时上传至省云端平台。目前,该省已建设258个智能监测点,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县(粮食年播种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全覆盖。

  不仅是广东,全国多地都在加快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监测网络。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系教授胡高带领团队正在推进这项创新:“我们集成雷达、灯诱、性诱、田间调查、卫星遥感等技术,对水稻迁飞性害虫每个阶段进行全程监测。”胡高解释说,“雷达专门监测高空迁飞过程,比传统的灯诱要早一两天发现虫情;灯诱和性诱针对成虫;田间调查则掌握幼虫情况。每种手段都有其监测范围,我们正在努力将这些技术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技术体系。”

  团队还开发了创新的轨迹分析系统。胡高说:“通过雷达监测天上虫情,再结合轨迹分析,就可以推测虫子从哪里来,往哪里迁。我们现在开发的水稻迁飞害虫监测预警系统,已经可以在广西应用推广。这个系统基于天气预报数据,能够预测害虫的迁飞路径和目的地。”

  当前,秋粮作物正陆续抽穗灌浆,正是实施“一喷多促”稳产增产技术的关键窗口期。中央财政已安排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11.46亿元,支持实施秋粮作物“一喷多促”。这项通过一次性喷施叶面肥、杀虫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等混合药剂,实现防病治虫、促壮苗稳长、促灾后恢复、促籽粒灌浆和单产提升的复合型田间管理技术,正在全国秋粮主产区大面积推广。

  “一喷多促主要的优点就是在‘一’和‘多’上,你喷一次,有多种的效果。”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石洁解释说,“杀虫剂能防虫害,杀菌剂防中后期的叶斑病等病害,还有肥料和生长调节剂提高抗逆性。”她特别强调,这项技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到花丝萎蔫期间都可以使用,是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有病虫防病虫,没有病虫促增产。”她还补充道,各地要充分因地制宜,配方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整。比如今年要是“南方锈病”重,就以“南方锈病”的配方为主,再添加其它药剂。记者了解到,石洁团九游体育官方网站队已研发出“南方锈病”等多种病害快检试纸条。“田间看到疑似病斑,取样检测,十来分钟就能出结果,就像核酸检测一样方便,种植大户自己就能检测。”她说。

  面对小农户防控难、用药不科学等问题,统防统治组织成为病虫害防控的主力军。在肥东县白龙镇,安徽省三冠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超正忙着协调无人机作业:“我们把有无人机的大户聚拢到一起,统一作业参数和要求。有的大户有飞机没飞手,我们就提供飞手合作。”公司的飞手多是大学生,操作无人机更娴熟,植保知识掌握得也更快,目前公司的服务面积能达八九万亩。

  “无人机飞防作业效率确实高!”殷亮合作社的2000多亩水稻,三个飞机同时作业,一天一夜就能完成防治任务,而且防效很好。他还算了一笔经济账:“我们一次的药剂防治成本,根据当时的农资市场行情,都在十几元到三十几元不等。因为我们面积大,统防统治下来,亩均成本反而比小农户低,他们的成本大概在60元至70元。”

  肥东县农技中心植保站站长柯章祥告诉记者:“今年我们投入专项资金对管理规范、服务能力强、规模较大的病虫害防治组织予以补助,共开展水稻统防统治30万亩次以上。我们还将小农户纳入规模化作业中,周边大面积打药时,免费为他们开展飞防作业,以减轻他们的防控负担。”

  当前,随着农业生产由追求数量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转型,绿色生产方式正在全国落地生根。其中绿色防控技术不仅能通过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和赤眼蜂等生物防治手段有效控制病虫害,更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殷亮说:“我们田间种了隔离菊花,做了天然隔离带,还采用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这些绿色防控措施既经济又有效。”王超正带着团队为周边乡镇提供统防统治服务。“我们喷施的药剂以绿色防控为主,推荐低毒、低残留农药,并指导合理用药剂量。”王超介绍,“很多用户用药量重,我们会建议按说明书参数配药。”

  在肥东县,绿色防控示范片已经成为田间的一道风景。“我们建了44个水稻绿色防控示范片,每个不低于500亩,集成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绿色技术。”柯章祥告诉记者,在示范片内,迷向剂、赤眼蜂、香根草等非化学措施的广泛应用,有效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

  广西在绿色防控方面同样成效显著。“2024年,广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6.37%。”据广西植保站有关负责人介绍,广西已建设省级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绿色防控技术展示区47个,大力推广应用理化诱控、放蜂治螟、生物农药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2024年,广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6.37%,“以虫治虫”技术两年累计实施面积76万亩,亩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两次以上,实现作物增产约10%。

  病虫害防控是一场“持久战”,随着气候变化,病虫害发生规律也在变化。胡高告诉记者:“如今很多传统规律都被打破了,极端天气频发导致病虫害突发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华南地区境外虫源数量持续增加、时间提前;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春夏季虫量总体减少,但地区间差异明显增大,突发性虫害风险不容小觑。”

  如今,各地日益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创新的防控技术是秋粮丰收的关键之一,无数“三农”领域工作者辛勤付出的汗水与智慧在“虫口夺粮”攻坚战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为秋粮丰收织密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