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分享到
以科技赋能千年文明,以数字联通古今对线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在西安国际会议中心开展。
古建展区内,故宫博物院的养心殿让观众感受什么叫“漫步体验”。观众只要站在大屏幕前,利用手中的遥控器按动上下左右,就可以“走进”养心殿不同区域进行参观,并且伴有语音助手实时讲解。
故宫养心殿历经十年修缮,目前尚未完全开放。故宫博物院开发的养心殿区域高真实虚实融合导览应用,通过数字化仿真技术和云端实时渲染技术,实现了线上线下物理时空的同步映射,为公众提供了高真实的孪生养心殿虚拟漫游体验。
从雍正朝开始,清代皇帝每年大年初一都会在养心殿明窗开笔写吉语。在屏幕内东暖阁有着“明窗开笔”四个字。点击后,画面就自动切换成了以前皇帝坐着写字的场景。
“我们对孪生养心殿佛堂内的7层佛塔进行了1.5亿次的数字扫描,观众可以真实地观看佛塔的细节。”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工作人员杨睿介绍,“我们对每一处景观、每一件文物都进行了空间数据记录,不仅可以增加体验真实感,也可以降低后期文物修复难度。”
苏州丝绸博物馆丝绸纹样数字保护与创新应用展位陈列着很多根据古丝绸纹样设计的冰箱贴、帆布包、行李牌、杯垫等文创产品。工作人员陈洁介绍:“苏州丝绸博物馆珍藏有10多万件丝绸文物和样本。我们对部分丝绸纹样进行了高清数据扫描,并把数据进行开放共享和交易流通,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消费产品。”
在AI智慧应县木塔展区,一只银白色的六足机器狗爬上台阶……这一幕吸引了不少观众围观。可别小瞧这只机器狗,它集成了深度学习算法、多模态传感系统和仿生运动控制等前沿科技。在它的帮助下,应县木塔的三维建模得以顺利完成,并有望应用于文保巡逻等工作。
位于湖南永州的浯溪摩崖石刻,始刻时间是公元767年。这里保存了300多人的诗、词、书、画、题词石刻,包括活碑、残碑505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工作人员冯源介绍:“有些碑刻在很高的地方,或者在丛林里,游客不易到实地观赏。现在把它们建模复刻出来,并且根据年代进行分类,再利用AI进行碑文修复集合,观众观看起来特别方便。”
天津美术学院人工智能艺术学院聚焦当下泥人张彩塑面临的传承断代风险、创作效率瓶颈、传播维度局限与数字化不足,提出从“记录”走向“生成”的活化路径,打造了泥人张彩塑艺术数智化创作平台。
工作人员梁樊介绍九游体育:“只要在电脑上输入你想要的人物形象信息,系统就会自动生成相应的泥人张彩塑。以前从设计到制作可能要花费一两个月,现在一天就能设计出十几个不同形象,大大提高了效率。我们这个平台不仅可以生成泥人张彩塑,只要对参数等稍加调整,还能应用到其他非遗生成上。”
抬手触碰星辰碎片,瞬间坠入运河之脊,虚实交替犹如魔法。这里是“流淌的文明——运河之脊VR大空间”体验区。山东豆神动漫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郝亚帅介绍,该项目以鲁运河“运河之脊”为核心,通过VR技术沉浸式还原运河脊梁的地形奇观、河道总督衙门的历史场景、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智慧,融合电影级视觉奇观。体验者能够在运河画卷中,成为历史的“参与者”。
韩国景福宫三维数字化项目成功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文化遗产保护方向优秀案例。
“景福宫是韩国最具标志性的文化遗产之一。我们对其进行了3D建模,同时使用高分辨率扫描数据还原其真实表面纹理,让一切看起来和现实中一模一样。”韩国数字技术公司WIPCO负责人金希罗介绍,“韩国崇礼门2008年遭受火灾,在修复中核心参考的就是公司在2002年创建的3D扫描数据。这让我们意识到技术不仅能记录过去,也能恢复过去。”
如今,数字技术已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延续文明血脉、激活历史记忆的桥梁。它让不可移动的遗产触手可及,让濒危的技艺重焕生机,真正实现了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的永恒传承与无限可能。(记者 师念 见习记者 周思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