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
分享到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8月29日,快手高级副总裁、可灵AI事业部负责人兼社区科学线年快手光合创作者大会上表示,今年7月,快手AI内容的播放量增长了321%,每天都有新的AI视频成为流量爆款。
目前,AI视频行业正迈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应用场景呈现多元化趋势。从影视制作、短视频创作到教育领域的互动式教学视频、商业营销的个性化广告视频,再到智能安防的实时监控与异常行为检测,AI视频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
8月29日,快手高级副总裁、可灵AI事业部负责人兼社区科学线年快手光合创作者大会上表示,今年7月,快手AI内容的播放量增长了321%,每天都有新的AI视频成为流量爆款。
AI视频行业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视频内容的创建、编辑和分析的产业。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不断演进,AI技术在视频制作、编辑、分发等关键环节的应用日益广泛,成为科技和创意产业的重要推动力。AI视频技术不仅能够智能化生成令人惊叹的特效,还能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为编剧提供创意灵感,助力打造出更加精彩的剧本。
AI视频产业链的成熟度直接决定技术商业化的速度与深度,当前行业已形成“底层技术—中层工具—上层场景”的三层架构,各环节协同推动技术落地与价值释放。
底层技术是AI视频的“发动机”,其核心在于多模态大模型的研发与算力基础设施的支撑。中层工具层是技术落地的“桥梁”,其核心是将底层算法转化为可直接使用的产品形态,覆盖内容创作的全流程:前期策划(脚本生成、分镜设计)、中期拍摄(智能运镜、实时特效)、后期剪辑(自动剪辑、字幕生成)。上层场景层是价值变现的“出口”,AI视频技术正从泛娱乐向千行百业渗透,形成“泛娱乐先行,行业应用跟进”的落地路径。在泛娱乐领域,短视频平台的AI特效、虚拟偶像直播、互动剧生成已成为标配;影视行业中,AI辅助剧本分析、绿幕抠像、老片修复等应用逐步成熟,部分头部影视公司开始尝试AI生成预告片甚至短剧片段。
从广告营销的智能剪辑到影视工业的虚拟制作,从社交娱乐的个性化生成到教育医疗的场景化呈现,AI视频技术正穿透内容生产的全链条,推动行业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驱动型”加速转型。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创作效率的提升,更在于对内容形态、分发逻辑与商业价值的全方位重构,中国作为全球数字经济与视频消费大国,正成为AI视频技术落地与产业化的核心试验场。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AI视频行业全景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分析:
目前,AI视频生成技术逐步从实验阶段迈向实用化,成为AI领域的重要分支。快手、抖音等众多短视频平台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内置AI视频处理应用。《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网络视听内容生产方式,使用AI工具进行图片、视频制作的用户占比在半年内有所增长,从25.6%上升到31%。
根据IT桔子数据库统计,2019年来,我国AI短视频领域融资规模呈现迅速爆发趋势,投融资金额从2021年的3亿元增至2024年的百亿元以上。从具体投融资事件上看,2024年至2025年4月,近期AI短视频领域投资中,AI视频创作的单笔融资金额普遍较大,智谱外,爱诗科技、生数科技是行业主要获投企业。
尽管AI视频行业发展迅速,但技术成熟度、商业化路径与行业规范的不完善,仍制约着行业的进一步扩张。
当前AI视频生成仍面临“真实性”与“可控性”的双重瓶颈。在真实性方面,AI生成视频的动态细节(如人物肢体动作、物体物理碰撞)仍存在违和感,长视频生成易出现画面抖动、逻辑断裂等问题;在可控性方面,用户对视频风格、镜头语言的精细化调整需求难以完全满足,例如指定特定人物表情、场景氛围的生成精度不足,导致内九游体育科技容个性化程度受限。此外,多模态输入(如音频、动作捕捉数据)与视频生成的融合度较低,跨模态内容的协同创作仍需突破。
商业化路径的模糊性是行业普遍面临的挑战。C端工具市场面临“免费内卷”困境,多数AI视频工具以免费或低价策略获取用户,但增值服务(如高清分辨率解锁、版权素材商用)的付费转化率较低;B端行业服务市场则存在“定制化需求高、标准化难度大”的特点,导致服务成本居高不下,难以规模化复制。此外,版权问题成为商业化的潜在风险: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训练数据的版权合规性尚未明确,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影响行业长期发展。
AI视频技术的滥用可能带来内容安全与伦理风险。一方面,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的普及可能被用于制作虚假新闻、恶意诽谤视频,损害个人名誉与社会信任;另一方面,AI生成内容的价值观导向问题凸显,若缺乏有效的内容审核机制,可能出现低俗、暴力、违背公序良俗的内容,对青少年成长与网络生态造成负面影响。尽管监管部门已出台针对生成式AI的管理办法,但技术快速迭代与监管政策的滞后性,仍需行业建立自律机制与技术防护体系。
当前AI视频行业正站在“技术突破”与“商业化验证”的临界点:底层算法与工具链的成熟,已实现从“0到1”的技术可用;但如何突破生成质量瓶颈、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平衡创新与风险,将决定行业能否完成从“1到N”的规模化扩张。
想要了解更多AI视频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5-2030年中国AI视频行业全景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3000+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