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
分享到
导航:X技术最新专利包装,储藏,运输设备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1.本实用新型涉及仓储物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托盘四向穿梭车的顶升机构和托盘四向穿梭车。
2.托盘四向穿梭车是货架式存储仓库中常见的一种设备,其主要用于负载在1吨或者1吨以上重量的托盘的出入库。由于托盘四向穿梭车的负载较重,车体较薄,且车体空间有限,导致顶升机构的布置比较受限制。
3.现有的顶升机构通常采用带导向单元的四连杆结构,或者采用液压顶升方式。但是四连杆结构占用空间较大,且顶升电机需选用减速比较大的减速机,而减速比大的减速机通常体积也较大;液压顶升方式存在漏油隐患,且维护困难,因此需要对现有的顶升机构加以改进。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托盘四向穿梭车的顶升机构和托盘四向穿梭车,该顶升机构通过丝杆驱动连杆在水平方向运动,进而使顶升板上下运动,由于丝杆本身带有一定减速比,使得可以选用减速比小的减速机,同时无需使用导向单元,减小了顶升机构的占用空间。
5.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托盘四向穿梭车的顶升机构。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托盘四向穿梭车的顶升机构可包括:安装在所述托盘四向穿梭车的机架上的顶升电机,与所述顶升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的传动组件,以及对称布置在所述机架两侧的第一顶升组件和第二顶升组件;所述第一顶升组件和所述第二顶升组件采用相同结构,均包括:丝杆部、第一连杆部、第二连杆部、第一活动座、第二活动座和顶升板;所述丝杆部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活动座与所述第一连杆部的中间部位相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活动座与所述第二连杆部的中间部位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杆部和所述第二连杆部的顶端均与所述顶升板相连接,底端均固定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活动座和所述第二活动座的底部均滑动安装于所述机架上;所述顶升电机通过所述传动组件同步带动所述丝杆部运动,以驱动所述第一连杆部和所述第二连杆部在水平方向上相向运动,进而使所述顶升板上下运动。
7.可选地,所述丝杆部包括:第一丝杆、第二丝杆、第一丝母、第二丝母和联轴器;所述第一丝杆穿过安装在所述第一活动座内的所述第一丝母,与所述联轴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丝杆穿过安装在所述第二活动座内的所述第二丝母,与所述联轴器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在所述传动组件的带动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8.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通过同步带轮带动所述第一丝杆同向转动,所述第一丝杆通过所述联轴器带动所述第二丝杆反向转动。
9.可选地,所述丝杆部还包括:第一丝杆固定座和第二丝杆固定座;所述第一丝杆固定座内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丝杆,底端固定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二丝杆固定座内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丝杆,底端固定在所述机架上。
10.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杆部和第二连杆部采用相同结构,均包括:两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固定座和第二连杆固定座,两片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间夹有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杆固定座与所述顶升板相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一活动座或所述第二活动座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间部位相连接,下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杆固定座固定在所九游智能体育科技述机架上。
11.可选地,所述第一活动座和所述第二活动座的底部分别安装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上,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滑动安装在滑轨上,所述滑轨固定在所述机架上。
12.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同步轮、同步带、第一同步带轮和第二同步带轮;所述同步轮与所述顶升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同步带套设于所述第一同步带轮和所述第二同步带轮的外周;所述第一同步带轮和所述第二同步带轮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顶升组件和所述第二顶升组件的第一丝杆上;所述同步轮通过所述同步带驱动所述第一同步带轮和所述第二同步带轮同向转动。
13.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机架上的涨紧轮,用于调节所述同步带的松紧度。
14.可选地,所述顶升电机包括:电机和减速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所述减速机,所述减速机的输出轴与所述传动组件相连接。
15.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托盘四向穿梭车。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托盘四向穿梭车设置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托盘四向穿梭车的顶升机构。
17.上述实用新型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通过丝杆驱动连杆在水平方向运动,进而使顶升板上下运动,由于丝杆本身带有一定减速比,使得可以选用减速比小的减速机,同时无需使用导向单元,减小了顶升机构的占用空间。
18.上述的非惯用的可选方式所具有的进一步效果将在下文中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19.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托盘四向穿梭车的顶升机构在顶升前的侧视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托盘四向穿梭车的顶升机构在顶升后的侧视图;
25.图中,1-顶升电机;2-传动组件;3-第一顶升组件;4-第二顶升组件;5-机架;11-电机;12-减速机;21-同步轮;22-同步带;23-第一同步带轮;24-第二同步带轮;25-涨紧轮;26-安装杆;27-螺母;31-丝杆部;32-第一连杆部;33-第二连杆部;34-第一活动座;35-第二活动座;36-顶升板;41-第一滑块;42-第二滑块;43-滑轨;
26.311-第一丝杆;312-第二丝杆;313-第一丝母;314-第二丝母;315-联轴器;316-第一丝杆固定座;317-第二丝杆固定座;321-第一连杆;322-第二连杆;323-第一连杆固定座;324-第二连杆固定座。
2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28.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部件,但这些部件不受上述术语限制。上述术语仅用于将一个部件与另一个部件区分。举例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顶升组件称为第二顶升组件,也可以将第二顶升组件称为第一顶升组件,第一顶升组件与第二顶升组件都是顶升构件,但二者不是同一顶升组件。
29.需要指出的是,以下说明中的“设置”、“安装”、“连接”可以表示二物之间的固定配合,也可以表示非固定配合(例如滑动连接);可以表示可拆卸配合(例如螺栓螺母连接),也可以表示不可拆卸的配合(例如焊接);可以表示直接配合,也可以表示以第三物为媒介的间接配合。
30.图1至图4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托盘四向穿梭车的顶升机构的主视图、俯视图和顶升前后的俯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托盘四向穿梭车的顶升机构可以包括:顶升电机1、传动组件2、第一顶升组件3和第二顶升组件4。
31.具体地,顶升电机1安装在托盘四向穿梭车的机架5上,可以采用伺服电机,用于提供托盘四向穿梭车顶升所需的动力。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顶升电机1可以包括电机11和减速机12,电机11的输出轴与减速机12的输入轴相连接,减速机12的输出轴通过同步轮21与传动组件2相连接。
32.传动组件2与顶升电机1的输出轴相连接,用于传递顶升电机2的输出轴的转动至第一顶升组件3和第二顶升组件4。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传动组件2可以包括同步轮21、同步带22、第一同步带轮23和第二同步带轮24,同步轮21与顶升电机1的输出轴相连接,同步带22套设于第一同步带轮23和第二同步带轮24的外周,第一同步带轮23安装在第一顶升组件3的丝杆部31上,第二同步带轮24安装在第二顶升组件4的丝杆部31上。
33.第一顶升组件3和第二顶升组件4对称布置在机架5的两侧,且两者结构相同,用于将传动组件2输出的转动传递到顶升板36,从而控制顶升板36的动作。实施例中,第一顶升组件3和第二顶升组件4均可以包括丝杆部31、第一连杆部32、第二连杆部33、第一活动座34、第二活动座35和用于设置托盘的顶升板36。
34.丝杆部31的一端通过第一活动座34与第一连杆部32的中间部位相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活动座35与第二连杆部33的中间部位相连接;第一连杆部32和第二连杆部33的顶端均与顶升板36相连接,底端均固定在机架5上;第一活动座34和第二活动座35的底部均滑动安装于机架5上。
35.上述结构使得顶升电机1通过传动组件2同步带动丝杆部31运动,以驱动第一连杆
部32和第二连杆部33在水平方向上相向运动,进而使顶升板36上下运动,也即使顶升板36上升或者下降。上述结构中由于丝杆部配合连杆部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实现了顶升板的升降,无需竖直方向上的导向单元,降低了顶升机构在托盘四向穿梭车的占用空间。
36.为了调节同步带22的松紧度,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传动组件2还可以包括至少一组涨紧轮25。涨紧轮25内部含有轴承,每组涨紧轮25均通过安装杆26安装在机架5上,并通过螺母27固定。实施例中,涨紧轮25共有3组,其中2组分布在同步轮21两侧,1组分布在远离同步轮21的位置。
37.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同步带22通过同步轮21和涨紧轮25,两端分别套设在第一同步带轮23和第二同步带轮24上。第一同步带轮23安装在第一顶升组件3的第一丝杆311上,第二同步带轮24安装在第二顶升组件4的第二丝杆311上。上述结构使得电机11的转动带动同步轮21转动,进而通过同步带22驱动第一同步带轮23和第二同步带轮24同向转动。第一同步带轮23和第二同步带轮24的转动带动第一丝杆311同向转动。
38.本实施例中,丝杆部31是实现减少顶升机构占用空间的重要部件,具体可以包括第一丝杆311、第二丝杆312、第一丝母313、第二丝母314和联轴器315。其中,第一丝母313和第二丝母314分别安装在第一活动座34和第二活动座35内。第一丝杆311的尾部和第二丝杆312的尾部通过联轴器315对接,具体地,第一丝杆311可以穿过第一丝母313与联轴器315的一端相连;第二丝杆312可以穿过第二丝母314与联轴器315的另一端相连。
39.为了实现顶升,第一丝杆311和第二丝杆312的旋转方向不同,比如第一丝杆311可以是右旋丝杆,第二丝杆312是左旋丝杆;再比如第一丝杆311可以是左旋丝杆,第二丝杆312是右旋丝杆。由于第一丝杆311、第二丝杆312本身螺旋转动,相当于带有一定减速比,因此在选用减速机时,可以选择减速比相对较小的减速机,以缩小顶升电机的占用空间,进而降低顶升机构的占用空间。
40.为了合理利用车体空间,第一丝母313和第二丝母314需相对机架5对称布置,第一丝杆311和第二丝杆312也需相对机架5对称布置。另外,为了保证顶升机构的稳定性,还可以将第一丝杆311安装在第一丝杆固定座316上,且第一丝杆311可在第一丝杆固定座316内转动。将第二丝杆312安装在第二丝杆固定座317上,且第二丝杆312可在第二丝杆固定座317内转动。第一丝杆固定座316和第二丝杆固定座317的底端均固定在机架5上,分别用于支撑第一丝杆311和第二丝杆312。
41.参见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丝杆部31需与第一连杆部32和第二连杆部33相配合,实现顶升。第一连杆部32和第二连杆部33采用相同结构,均包括两片第一连杆321、第二连杆322、第一连杆固定座323和第二连杆固定座324,两片第一连杆321的中间夹有第二连杆322。第一连杆321和第二连杆322的每个孔位处均可以安装铜套。
42.第一连杆321的上端通过第一连杆固定座323与顶升板36相连接,下端与第一活动座34或第二活动座35相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杆321的上端孔位处安装在第一连杆固定座323上,第一连杆固定座323安装在顶升板36上。第一连杆部32的第一连杆321的下端孔位处与第一活动座34的端部相连接,第二连杆部33的第一连杆321的下端孔位处与第二活动座35的端部相连接。
43.第二连杆322的上端与第一连杆321的中间部位相连接,下端通过第二连杆固定座324固定在机架5上。具体地,第二连杆322的上端孔位处与第一连杆321的中间孔位处相连
接,下端孔位处安装在第二连杆固定座324上,第二连杆固定座324安装在机架5上。
44.继续参见图4,为了实现第一活动座34和第二活动座35能够相对机架5滑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活动座34的底部安装在第一滑块41上,第二活动座35的底部安装在第二滑块42上,第一滑块41和第二滑块42滑动安装在滑轨43上,滑轨43固定在机架5上。第一活动座34和第二活动座35的端部分别与第一连杆部32和第二连杆部33的中间部位相连接。
45.基于上述结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托盘四向穿梭车的顶升机构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托盘四向穿梭车需要进行顶升时,电机11驱动第一同步带轮23和第二同步带轮24同向转动,进而带动车体两侧的第一丝杆311同向转动,车体两侧的第一丝杆311通过联轴器315分别带动车体两侧的第二丝杆312转动(与第一丝杆311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一丝杆311和第二丝杆312在各自丝母中的转动驱动第一活动座34和第二活动座35在各自滑块和滑轨43的作用下相向运动,进而驱动两端的第一连杆311在水平方向上相向运动,由于第二连杆312围绕第二连杆固定座324转动,因此第一连杆311的上端可升起落下,对应托动顶升板36上升与下降,进而顶起和放下托盘。
4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一步提供一种托盘四向穿梭车,该托盘四向穿梭车中设置有前述托盘四向穿梭车的顶升机构。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托盘四向穿梭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托盘四向穿梭车的顶升组件对称分布在车体两侧,两侧的顶升组件分别驱动一个顶升板36,两个顶升板36共同将托盘顶起。
4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设计包括顶升电机、传动组件、第一顶升组件和第二顶升组件的顶升机构,且第一顶升组件和第二顶升组件采用相同结构,均包括丝杆部、第一连杆部、第二连杆部、第一活动座、第二活动座和顶升板,顶升电机通过传动组件同步带动丝杆部运动,以驱动第一连杆部和第二连杆部在水平方向上相向运动,进而使顶升板上下运动,由于丝杆本身螺旋转动,故带有一定减速比,使得本实施例可以选用减速比小的减速机,进而缩小顶升电机的占用空间,同时本实施例无需使用导向单元,进一步减小了顶升机构的占用空间。
48.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上述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部件和模块并不一定是实现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
49.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1. 压力容器及管道强度分析与结构优化 2. 压力容器及管道循环塑性分析与可靠性研究 3. 过程装备检测技术与结构完整性评价 4. 过程及装备计算机辅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