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3
分享到
2025年岁末的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内,一场汽车行业的年终大戏如期上演。然而,与华南地区骤然下降的气温相呼应的是,这场被视为年度收官之战的车展,也散发出一种与往年截然不同的“凉意”。展馆之内,不再是普天同庆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微妙而清晰的分化:一边是超豪华与传统品牌的集体“隐身”,另一边是、华为等巨头的声势浩大。这场被业界形容为“冰火两重天”的盛宴,不再是一场皆大欢喜的混战,而是如同一面精准的镜子,映照出中国汽车市场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从“全员内卷”的混沌,加速步入“强者恒强”的残酷淘汰赛。
穿梭于本届广州车展的展馆,任何一位敏锐的观察者都能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气候”的变迁。
2024年已经有包括捷豹路虎、捷尼赛思、劳斯莱斯、斯巴鲁、雪佛兰、极星等外资品牌以及高九游体育合、远航、大运新能源、蓝电、启辰等自主品牌在内的14家乘用车品牌缺席广州车展,今年非但上述品牌无一回归,通用道朗格、大众进口车、福建奔驰、保时捷、兰博基尼、宾利、莲花、smart、英菲尼迪等进口和豪华品牌,以及北京现代、江铃福特、一汽奔腾、东风风行、宝骏、五菱、睿蓝、极越、哪吒等合资和自主品牌的身影也没有出现在今年广州车展上。
两个展馆的取消,展车总数从2024年的1171台降至1085台,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在市场竞争中力不从心的故事。往昔各种星光熠熠的“品牌之夜”与争奇斗艳的发布会大幅缩水,CEO们也告别了流量至上的喧嚣,整个展馆的声量仿佛被调低了音量键。这部分展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寒流”,昭示着一个旧时代的式微。
与“寒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展馆内几处人气爆棚的“热岛”。广汽集团和比亚迪继续以“包馆”的磅礴气势宣示主权。比亚迪更是单独设立了兆瓦充电展示区,展现其在补能体系上的前瞻布局。
而另一个现象级的存在——华为鸿蒙智行,在集齐“五界”(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之后,展区规模进一步扩张,宛如一个独立的“智能出行生态王国”。各品牌不仅拥有独立展区,华为还专门开设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展区,将其在智驾、智舱领域的“核武器”公开展示。若再将车展上众多搭载华为解决方案的合作车型计算在内,广州车展的“含华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浓度。在这里,人潮涌动,技术闪光,热情依旧,充分展示了何为市场中的“虹吸效应”。
展台上的“冷热不均”绝非偶然,它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市场底层逻辑发生深刻重构的必然结果。
首先,是车企从“刷存在感”到“算经济账”的理性回归。在过去,即便没有重磅新车,参加A级车展也是维系品牌声量的“规定动作”。但2025年,严峻的现实让越来越多车企意识到,“花钱充场面”的生意难以为继。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传统豪华品牌销量同比下跌10.9%,市场份额创下10.5%九游体育的新低。曾占据豪车市场近八成份额的BBA(奔驰、宝马、奥迪),如今份额已缩至不到四成。保时捷在中国销量同比下滑26%,玛莎拉蒂的“骨折式”降价更是轰动一时。利润下滑,销量不及预期,使得它们不得不收缩战线,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核心的业务区域。
其次,是竞争维度的彻底切换:从“电动化上半场”到“智能化下半场”。本届车展,新能源展车占比高达57.9%,首次在展台上成为绝对主角,这与今年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首次突破50%的历史性时刻完全吻合。这意味着,电动化的竞争已从普及期进入成熟期。
当电动化成为基础门槛,竞争的核心便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智能化。车展不再是单纯的“马力”或“续航”秀场,而是“智商”的较量。缺乏领先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作为支撑,特别是缺乏自研核心技术能力的品牌,在这样一个舞台上自然黯然失色,失去了参展的底气。
再次,是监管环境的收紧与行业“虚火”的消退。2024年车圈高管纷纷下场做网红、比拼周榜、发布难以核实的订单海报等“流量至上”的乱象,在2025年得到了显著遏制。有关部门接连出拳,叫停了夸大宣传智能驾驶、规范了隐藏式门把手和电池安全标准,甚至拟对车辆的百公里加速时间进行默认限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据传也在讨论“虚假营销认定方法”。这一切都表明,那个靠营销话术和参数游戏就能吸引眼球的时代正在终结。行业被迫收敛“虚火”,回归产品与技术的本质,这也让那些缺乏真实力的品牌失去了最后一个可以“浑水摸鱼”的舞台。
广州车展的现场,不仅是对现状的呈现,更是对未来的预演。它清晰地指出了在“强者时代”的生存法则。
法则一:技术普惠与“智价比”成为新核心。曾几何时,高阶智能驾驶还是高端车型的专属。而在本届车展上,它已迅速下放,成为主流车型的“准标配”。下一步,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将加速向更下沉的入门级市场普及。消费者在购车时,将不再仅仅比较“性价比”(性能与价格之比),而是会更加关注“智价比”(智能化体验与价格之比)。没有核心技术储备,无法在“智价比”竞争中提供有吸引力产品的车企,将首先被淘汰出局。
法则二:“油电同智”为燃油车续写新篇。新能源取代燃油成为销售主体已是大势所趋,但这并不意味着燃油车会立刻退出历史舞台。未来的燃油车要想保住市场份额,必须拥抱智能化浪潮,实现“油电同智”。通过搭载先进的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系统,让燃油车用户也能享受到与电动车无异的智能体验,这将是一部分传统车企转型求存的关键路径。
法则三:盈利能力和体系韧性是终极护城河。吉利汽车高管在业绩电话会上的判断振聋发聩:“没有强大盈利能力,企业生存将异常艰难。”持续数年的价格战极大地消耗了所有参与者的“体力”,行业普遍面临“增收不增利”的窘境。在未来的淘汰赛中,能够存活下来的,不仅仅是销量上的巨人,更是能够实现健康盈利、拥有强大供应链管理能力、全球化布局和深厚技术积淀的“体系型”企业。它们的竞争,将是综合实力的对抗,是马拉松式的长跑。
2025年的广州车展,以其前所未有的分化格局,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刻下了一道清晰的分水岭。喧嚣与浮华渐次褪去,现实与理性重回主场。这里的“冷”,是市场挤出泡沫、加速出清的必然阵痛;这里的“热”,是技术引领者迎接新时代的自信与豪情。
中国汽车市场,这片全球最富活力也最为残酷的竞技场,正告别野蛮生长的青春期,步入一个考验真正内功的成熟期。对于所有参与者而言,通往未来的道路上,门票正在变得越来越少,而门槛,正在变得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