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6
分享到
在智能驾驶从辅助向自动驾驶加速演进的 2025 年,激光雷达已完成从 “功能件” 到 “安全件” 的关键定位跃迁,成为实现三维空间高精度感知、保障自动驾驶系统安全冗余的核心且不可替代的传感器。
伴随芯片集成化与规模化效应的持续释放,其价格逼近商业化 “甜蜜点”,在 “智驾平权 + 高阶智驾 + 机器人” 多场景应用的驱动下,市场正迎来扩容拐点 —— 智驾平权让 10 - 15 万元价位车型激光雷达 “可买可配”,高阶智驾(L3/L4)因技术、法规等因素推动单车配置量飙升,机器人领域(如割草机等)更开辟出百亿级新空间。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凭借先发优势与马太效应,形成 “禾赛、速腾、华为、图达通” 的稳固龙头格局,2024 年 CR4 近 100%,实现对国际厂商的份额赶超。
在此背景下,激光雷达的应用边界不断突破,从公路智驾场景向 “万物赋能” 的多元领域拓展,本报告将深度剖析这一产业变革中的技术逻辑、市场机遇与格局演进,解码激光雷达如何在智能驾驶及更广阔的产业生态中完成 “从驰骋公路到赋能万物” 的应用跃迁。
智能驾驶从 L2 辅助决策向 L3 及以上自动决策演进,车辆环境感知系统从 “可行” 迈向 “可靠”。当前 ADAS 系统主流的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组合,在复杂环境下的感知局限愈发凸显:摄像头对光照、天气敏感,夜间与逆光场景识别能力大幅衰减;毫米波雷达虽具穿透性,却难以精确刻画障碍物轮廓与静态场景特征。这种感知缺陷成为自动驾驶 “安全冗余” 体系的关键瓶颈。
在多传感器体系中,激光雷达(LiDAR)是实现三维空间建模的关键,有效补充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与超声波雷达的不足。它通过主动发射与接收激光脉冲,以厘米级精度生成点云信息,在距离、形态与动态检测上的分辨能力远超其他传感器。相较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在空间精度与几何确定性上优势显著,且无需依赖大规模深度学习模型,即可直接输出可验证的物理维度 “真值感知” 结果,为决策层提供稳定、可靠的环境输入。
当前智驾方案主要分为纯视觉方案与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其中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仍是主流,L2 - L4 阶段核心强调 “安全冗余” 优先。
纯视觉方案以特斯拉、小鹏为代表,依赖高性能摄像头与深度学习算法进行环境建模,对算法和算力要求较高;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是多数车企的选择,通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及超声波雷达的协同感知,实现全天候、高可靠、高安全的环境感知,具备冗余特性,可在单一传感器失效时保持系统稳定,契合高级自动驾驶对安全冗余的核心需求。
国内支持城市 NOA 的车型普遍搭载激光雷达。国内多数主机厂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路线,尤其面向高阶 NOA 功能的车型普遍配备激光雷达。2025 年 1 - 8 月,单颗主激光雷达方案占比高达 97.1%;补光雷达聚焦车身周边与近距离感知,与其他传感器共同构建更安全的冗余感知网络。
L2 级别中,带激光雷达的车型 AEB 速度上限提升约 50%,工信部政策加速自动驾驶安全要求标准化;
L3 + 级别因责任主体转移(从驾驶人到车企 / 供应商),车企更愿投入高成本感知硬件以规避事故责任,主视角高线 + 补盲激光雷达可实现 “全域全时” 无盲区感知。
消费者端:激光雷达从 “创新卖点” 转变为 “安全标配”,被视为智能驾驶的 “隐形安全气囊”,消费者更愿为安全属性买单。
激光雷达硬件降本核心源于设计创新,芯片化是关键路径。其发展如同半导体芯片,呈现性能提升、成本下降的 “摩尔定律” 趋势。头部厂商采用芯片级集成与数字化技术后,成本大幅降低:以禾赛 AT128 为例,相较早期机械式激光雷达降本 99.5%,其自研芯片使发射端驱动电路成本降 70%、接收端模拟电路成本降约 80%。
芯片集成化是激光雷达降本主因,当前 ADAS 激光雷达价格通缩已近尾声,产品均价持续下降。供给端通过优化 SoC、VCSEL、SPAD 等芯片化平台实现降本,使激光雷达在主机厂 BOM 成本中占比降至 2 - 3%。
价格拐点明确:禾赛将主力 ADAS 激光雷达价格压至 200 美元以下,拉动中低价位车型渗透;速腾聚创产品价格通缩幅度收窄,预计 2025 年均价约 2000 元。
2025 年 1 - 8 月激光雷达装车 156.8 万颗,渗透率 8.7%,近 4 个月稳定在 10% 左右,车型价格带持续下沉。20 - 25 万车型成销量主力,10 - 15 万价位具备 “可买可配” 属性,L2 级智驾不再局限中高端。
自主品牌主导市场,截至 2025 年 6 月,激光雷达在新能源乘用车中渗透率达 17%,连续三月超 16%,正式进入主流阶段。从 2022 年不足 5% 起步,如今近 1/5 新车标配,普及速度超预期,从高端向主流市场快速扩散。
2.2 增量:L3 智驾单车标配 4 - 5 颗激光雷达,成为感知架构标配
L3 级别从技术层上升至责任层,成为感知架构标准配置。因责任主体从驾驶人转移至车企 / 供应商,感知系统需突破 “够用” 升级为 “可靠”,车企投入高成本感知硬件比承担事故责任更经济。
硬件预埋成行业主流,车企提前搭载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为 L3 商业化 “占坑”;
豪华旗舰车型普遍采用 “高线束 + 补盲” 激光雷达组合,构建全维度无死角感知堡垒。
Robotaxi 以全无为目标,采用 “硬件冗余 + 多传感器融合”,单车配置 7 - 10 颗激光雷达,保障系统绝对安全与无干预运行。
国内外厂商普遍采用多激光雷达方案:Waymo 第六代传感器套含 4 颗激光雷达,小马智行第七代 Robotaxi 装备 9 颗激光雷达,实现车周 360° 无盲区、650 米范围环境检测。
2025 年激光雷达在车载领域应用占比超 60%。高阶智能驾驶渗透率的持续增长将带动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扩容,预计 2029 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 36.32 亿美元。国内市场中,目前 L2 + 级别自动驾驶汽车普遍配备 1 或 2 颗激光雷达,L4、L5 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理论上需配备更多数量的激光雷达,以实现更全面、敏捷的外部环境感知。
割草机智能化为激光雷达催生百亿市场空间。据灼识咨询数据,2024 年全球智能割草机器人销量约 38.35 万台,市场规模达 61 亿元人民币,在全球草坪修剪机械市场的渗透率不足 2%;预计 2029 年其渗透率将达 17%,市场规模将达约 476 亿元。
技术层面,激光雷达有望替代 RTK 方案,当前割草机器人导航主流方案有 RTK、纯视觉、激光雷达三种,激光雷达或成最终方案。QYResearch 调研显示,2024 年全球激光雷达割草机器人市场规模约 5.5 亿美元(约合 39.5 亿元人民币),预计 2031 年将达 22.1 亿美元(约合 158.7 亿元人民币),激光雷达有望再次突破百亿级市场。
具身智能是自动驾驶的延伸,机器人终端应用稳定释放激光雷达需求。激光雷达作为感知系统的核心传感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机器人整体的智能化程度,服务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巡检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等正不断加速激光雷达的应用。
机器人下游垂类场景丰富,带动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持续扩容。根据 GGII 数据,2024 年全球机器人(涵盖割草机器人、人形 / 四足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和商用服务机器人四大类)领域 3D 激光雷达市场规模为 3.89 亿元;2025 年,在割草机器人、移动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带动下,3D 激光雷达市场规模预计实现翻倍增长,达到 10.91 亿元。按禾赛测算,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市场最终将达百亿规模。
受益于国内智驾平权发展,在芯片化与规模效应推动下,激光雷达持续降本、快速上车,国内主机厂实现份额赶超。北美和欧洲激光雷达产业起步较早,涌现出 Velodyne、Luminar、Aeva 等一批领先厂商,伴随市场竞争加剧,部分海外厂商面临衰退;国内厂商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快速发展,代表企业包括禾赛科技、速腾、图达通、大疆览沃等。
国内企业后发先至,份额提升显著。据 YOLE 数据,2023 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供应商中,禾赛科技(29%)、速腾聚创(RoboSense,29%)、图达通(Seyond,innnovusion,21%)、Valeo(法雷奥,10%)、华为(9%)及其他(2%)位居前列,中国厂商合计占据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 88% 的份额,相较 2022 年,禾赛科技和速腾聚创的全球市占率均有明显提升。
马太效应加速,龙头格局稳固,2024 年前四位中国车企 CR4 近 100%。在汽车智驾行业变革机遇下,从市场份额和能力维度看,国内 “四巨头”- 禾赛、速腾、华为、图达通的格局逐渐清晰。据统计,2024 年激光雷达装机量首次突破百万台,四巨头几乎占据全行业份额。
其中,禾赛和速腾增速与升势齐驱;华为借助自身生态整车销量的提升,激光雷达销量增长迅速;图达通受单一客户影响,销量维持在 100 万左右;海外企业法雷奥的市场份额大幅萎缩超 50%。
产品覆盖多元场景,禾赛产品涵盖乘用车、商用车 ADAS 及自动驾驶汽车、配送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场景。
禾赛持续领跑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发布的 2025 年 1-8 月车载激光雷达装机量排行榜,2025 年 8 月禾赛车载主激光雷达装机量继九游体育续稳居行业第一,已连续 7 个月主激光雷达市占率第一且保持高速增长,市占率已升至 46%。据 Yole Group 数据,禾赛在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全球 ADAS 激光雷达、全球 L4 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市占率均为第一。
机器人领域收获大量订单,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年二季度禾赛机器人激光雷达交付量为 4.85 万台,同比增长 743.6%;2025 年上半年交付量为 9.83 万台,同比增长 693%。
Robotaxi:禾赛在 2024 年全球 L4 激光雷达市场占有率达 61%,成为全球头部 Robotaxi 企业的首选,全球前十大 Robotaxi 公司中有九家选择禾赛作为主激光雷达供应商,客户包括 Motional、百度萝卜快跑、滴滴自动驾驶、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公司。
割草机:禾赛与高端智能庭院品牌 MOVA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一年内将提供 30 万台 JT 系列激光雷达,该系列已在割草机器人市场取得显著突破,凭借小巧体型和卓越的三维环境感知能力,助力智能割草机完成建图、精确定位与灵活避障。
机器人:产品已应用于国内某头部具身智能公司,广和通机器人解决方案已搭载禾赛 JT 系列迷你 3D 激光雷达,联合发布基于激光雷达的机器人多模态融合感知与控制解决方案。
销量带动营收和利润高增。2025 年第二季度,禾赛激光雷达总交付量达 352,095 台,同比增长 306.9%,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其中 ADAS 产品交付量为 303,564 台,同比增长 275.8%,机器人领域产品交付量为 48,531 台,同比大幅增长 743.6%。2025 年前六个月,禾赛激光雷达总交付量达 547,913 台,同比增长 276.2%,超越 2024 全年交付量。
禾赛是国内首家盈利的激光雷达厂商,2025 年第二季度实现营收 7.1 亿元人民币,同比劲增超 50%,净利润突破 4000 万元人民币,远超 GAAP 层面盈利转正目标。毛利率大幅提升,从 2023 年的 35.2% 增长至 2024 年的 42.6%,主要源于公司对机器人激光雷达和 ADAS 激光雷达的有效成本与规模优化。
机器人构建新增长极,非车业务完成多场景全球化验证。速腾聚创定位为 AI 驱动的机器人技术公司,产品覆盖汽车与机器人领域。2025 年上半年公司营收 7.83 亿元,同比 + 7.70%,其中机器人业务收入 2.21 亿元,同比 + 184.80%,占比从 10.6% 提升至 28.2%,成为新增长极。
割草机器人:公司已与库伯等客户签订三年 120 万颗的采购协议,获得稳定的规模订单来源。
无人配送:与美国、新石器、白犀牛等客户形成深度合作,并成功拓展至北美市场。
具身智能与服务机器人:与宇树科技、越疆等 20 余家企业合作,推出针对人形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的专用雷达(EIR、Airy),已进入规模出货阶段。
2025 年第二季度机器人业务增幅超 6 倍,拉动毛利率提升。产品销量上,速腾聚创第二季度激光雷达出货量达 15.82 万台,同比增长 28.6%;分业务看,ADAS 产品销量为 12.38 万台,同比增长 4.6%,机器人及其他业务销量达 3.44 万台,同比大幅增长 631.9%,环比增长 189.1%。
机器人业务毛利率显著优于 ADAS 产品,报告期内,机器人及其他业务为速腾带来了 2.21 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 185%,毛利率高达 41%,显著优于 ADAS 业务 17.4% 的毛利率。
技术研发:多路线布局 + 芯片化突破。加大固态激光雷达、FMCW(调频连续波)激光雷达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同时深化芯片级集成(如禾赛自研发射 / 接收芯片),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在性能与成本上形成双重优势。 探索 “激光雷达 + AI 算法” 的融合方案,提升感知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为客户提供 “硬件 + 软件” 的一体化感知解决方案。
市场竞争:巩固车载龙头 + 拓展全球新场景。深化与国内主机厂的战略合作(如绑定新势力、传统车企的高阶智驾车型),同时加速海外市场拓展,重点布局 Robotaxi、海外智能割草机等全球化场景(参考禾赛在全球 L4 市场的 61% 市占率)。在机器人领域,复制车载市场的规模化经验,针对割草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细分场景推出定制化产品(如速腾的 EIR/Airy 专用雷达),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成本优化:规模化生产 + 商业模式创新。进一步推进产线自动化、规模化,优化工艺流程(如禾赛的 99.5% 降本路径),将 ADAS 激光雷达成本向 200 美元以下的目标持续突破,夯实 “智驾平权” 的成本基础。探索 “按感知服务收费” 的商业模式,从硬件销售延伸至长期服务收入,在成本与利润间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型。
政策法规:主动参与标准制定 + 区域化适配。积极参与国内自动驾驶法规、激光雷达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 L3 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的合法性落地;同时针对欧美、东南亚等不同区域的法规差异,提前布局适配性产品。加强与测试场、监管机构的合作,通过 “政策试点 + 商业落地” 的联动模式,加速技术商业化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