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分享到
10月25-26日,2025年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广东佛山召开,会议主题聚焦“模型驱动 场景赋能”。
     
10月25-26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的2025年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广东佛山召开。
本次会议以“模型驱动 场景赋能”为主题,作为该领域“全国重要学术会议”,吸引了全国8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城市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前沿应用与未来趋势。会议期间,一系列AI应用典型案例同期亮相,从城市管理到民生服务,生动展示了AI大模型赋能自然资源治理的实践成果。
     
会议开幕环节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詹庆明主持。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周霞,专委会主任委员何华贵,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曲长虹先后发言。
     
     
周霞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年会主题精准切合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为凝聚共识、推动技术落地提供了重要契机。她概括了佛山在规划信息化方面的实践成果。一是建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实现规划编审与数字化应用场景,为规划“可落地、可监管”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构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四级规划体系,健全实施监督与动态维护机制,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三是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与规划深度融合。她期待与各界深化合作,共同助力城市规划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何华贵表示,“模型驱动”与“场景赋能”已形成深度耦合、互为支撑的共生关系,唯有实现双向赋能,智慧规划才能从理念走向落地,构建可持续的价值闭环。AI大模型正从辅助工具演进为具备理解、推理与决策能力的“数字大脑”,成为推动规划变革、优化空间配置的“智慧内核”,但再先进的模型也必须融入真实场景、解决具体问题。在规九游智能体育科技划实践中,场景是连接蓝图与落地应用的关键载体。未来应聚焦轻量化模型定制、数据隐私与伦理治理,构建“场景-数据-模型”闭环,持续推动智慧规划的深化与全面赋能。
     
曲长虹强调,模型驱动,场景赋能是对学科前沿的深刻洞察,是对国家“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规划学术体系的集体共识。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需在以下三大着力点上发挥关键作用。一要成为“模型驱动”学术前沿的引领者,鼓励原始创新,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二要成为“场景赋能”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促进多学科知识技术与现实需求深度融合;三要成为产学研用生态建设的桥梁与纽带,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10月25日下午和26日上午的学术报告环节分别由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龙瀛和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钮心毅主持。
     
李满春详细阐述了我国土地类型制图的发展历程,以及基于数字土地类型的国土空间优化研究。土地类型是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自然综合体,其分异规律受水热条件、地形特征、土壤属性、地表覆被及利用方式共同驱动,为理解地域分异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数字土地类型开展了一系列国土空间优化探索,不仅支撑地域结构分析、生态系统建设、防灾减灾和土地生产潜力评价,还为用地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城市更新等国土空间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吴洪涛分享了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建设路径,从业务优化与重塑、技术升级与引领两个维度展开。“一张图”建设旨在重构业务与技术体系,建立全新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形成化解空间矛盾的“一张图”、各方认可的自然资源家底“一套数”、权责明晰的自然资源资产“一张表”。以“三条红线”为主线严格管控,按照“四个融合”原则构建统一工作标准,支撑构建多维度、跨时序的数字化业务场景,实现自然资源全要素、全链条协同管理。
     
蔡小波深入解析了广州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的实践探索。基于国家政策导向与广州自然资源信息化基础,直面当前数据利用中的核心挑战,提出“两翼一体”技术体系,明确规划知识库构建的关键技术路径。通过融合内外部知识库与空间信息,展示AI在多类业务场景的应用成果,推动规划决策实现从“经验驱动”到“知识驱动”的范式转变。也展望知识库体系完善、智能体技术深化及“语言-空间”融合场景拓展等方向,为城市规划智能化转型提供前瞻性实施路径。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国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教授级高工
张鸿辉以“场景智能”为核心,详细介绍了自然资源领域垂类智能体的构建路径与实践。模型构建方面,以业务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库+行业大模型+专业工具+业务工作流”的方式,构建符合自然资源与规划行业需求的专业智能体;场景应用上,采用“大小模型并用”策略,推动智能体在多个业务场景中落地赋能。未来将利用“随手可用”的专业智能工具箱,推进链条化智能体建设,加快单智能体向多模态智能体群协同演进。
     
陈旭系统介绍了广州在国土空间数智化推演与应用实践。提出按照“建基座、建模型、建机制、建场景”的实施路径,重塑超大城市规划决策流程。以“理论-技术-机制-模式”四位一体治理新范式,融合非线性动态推演理论与“黑箱+白箱”多模融合技术,形成“预测-预警-预演-预判”治理闭环及多政策模拟比选模式,推动广州国土空间治理从“被动补救”向“主动智治”转变。
     
吴华意阐述了时空数据基础大模型的构建路径与应用前景,涵盖三大环节。数据获取与治理环节,通过构建融合数据库、沙箱环境与细粒度权限的治理体系,解决多源异构数据“难获取”问题,实现“看得懂、拿得到”;智能分析环节,针对“数据难分析”瓶颈,结合大语言模型与提示工程、检索增强生成、模型微调等技术,实现对复杂时空语义的深度理解与自适应分析;场景应用环节,建立支持多模态融合、分布式渲染与自然语言交互的可视化架构,解决“展示效果差”问题,达成“问即所见、见即可控”的决策支持,支撑智慧城市、低空经济等场景应用。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书记、教授级高工
周宏文分享了重庆时空大数据赋能国土空间治理的实践探索,从数据资源建设、融合管理与AI智慧赋能等维度出发。数据层面强化多源融合,整合社会经济活动与各类感知数据,拓展时空数据的价值深度与信息广度;技术层面提升AI处理能力,构建具备自主分析与决策能力的时空智能体;应用层面集成专业模型,增强时空数据在规划场景中的嵌入效能,实现城市治理要素“可看、可识、可算、可联通”。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沈阳建筑大学地域建筑研究院副院长
郝鸥聚焦沈阳方城历史文化建筑群体,提出了基于本体模型的“数据采集-知识建模-价值转化”的数据化方案。通过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引擎,构建多模态文化遗产数据资源池,将离散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与空间变迁进行高维关联与量化解析,深度融合建筑纹样、方言音频、匠作工序等信息,构建起结构化的“建筑文化数据生态图谱”,形成可复用、可扩展的古城文化基因库,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准保护、活态传承与创新利用提供核心数据底座与智能支撑。
     
黄铎聚焦于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规划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阐述了其开发策略与关键技术实践。他从解析规划管理中的决策支持概念与应用需求出发,回顾系统发展脉络与技术特征,提出大语言模型驱动的创新框架,探讨规划知识体系构建与决策支持知识库的建设路径,介绍了系统技术框架及其在典型场景中的演示应用,展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闭环实现。
     
廖顺意分享了AI赋能城市产业经济运行的实践成果。构建基于多源高频时空数据的产业经济监测指标体系,搭建“多源头、多维度、多层级”的产业经济数据底座,支撑产业链区域安全评估、供应链稳定性监测及未来产业趋势研判等全链条智能分析。深度融合AI智能体技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空间布局提供精准可靠的数据决策支持。
     
周亮聚焦于山地城市空间演化与风险感知研究,以山地地形梯度高度差异为切入点,模拟中国典型山地城市区的坡度空间演化过程,揭示城市在垂直方向上的梯度发展规律,进一步探索这种梯度演化带来的空间效应,精准识别出山区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潜在的各类空间风险,针对山地城市空间安全决策提供方法,为山区城市的安全治理与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沙志友介绍了AI大模型技术对GIS发展的革新性影响。从提升空间数据的自动化生产效率,到优化空间分析模型的智能化决策能力,再到拓展 GIS 应用场景的广度与深度,重点结合自然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探讨AI与GIS的融合这一“智能引擎”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规划等关键场景中的具体实践。
《自然资源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背景下的城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实践与发展思考》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崔蓓阐述了南京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优化提升路径与实践经验。通过构建统一技术开发框架,打造标准可控的系统基座,积极引入大语言模型等AI技术,增强在自然资源业务中的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能力,着力推动城市空间底座整合,构建起统一的立体空间基底,有效支撑各类智慧城市应用的协同运行。未来将从“可用”向“好用”“智用”全面升级,持续为城市精细化治理与高质量发展提供领先的空间底座与数据支撑。
     
齐宁林介绍了基于异构设计数据的建筑规划方案智能审查方案,解决设计图纸标准不一、审查效率低的行业难题。在识图环节借助AI深度学习算法开发图纸标准化工具,能够智能识别并提取建筑CAD图纸中的关键信息,提升数据转化效率;在审查阶段依据建筑规范精准制定审查规则,实现问题的自动检测与智能判别,在大幅提升审查准确性与效率的同时,为管理部门提供标准化、自动化的工作支持,切实优化建筑行业营商环境。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钮心毅将大模型定位为规划院数智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提出三大实施路径。一是构建“基础设施线”,通过建设智能化专业知识底座夯实转型基础;二是建设“工作效率线”,开发智能化的文、数、图专业工具,有效提升规划师工作效率;三是形成“专业能力线”,发展基于大模型的规划方法技术体系,推动核心业务能力实现跃升。结合实践经验,他强调转型过程应坚持以场景为先导、以领域知识引导训练、以业务逻辑组织应用三大原则,确保数智化转型切实服务于专业实践与业务创新。
     
叶嘉安系统阐述了实景三维GIS驱动城市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度应用。从二维到三维智慧城市的演进,是国家新型基础设施战略下的必然趋势。三维GIS通过融合BIM与点云等多源数据,构建层次精细的城市模型,其应用已从宏观可视化全面拓展至城市规划设计、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与低空经济等多个领域。未来应当着力破解数据数字化与动态更新的双重挑战,建立明确的责任主体、标准规范与精度体系,探索长效更新机制与公众参与路径。
     
袁峰结合政务与企业场景的实际落地案例,系统介绍了统一AI底座的构建路径与实践成效。基于安全可靠的基础平台,深度融合知识图谱与多策略RAG混合检索等核心模块,完整支持本地大模型部署、分级权限管理及知识无缝同步等关键功能,为各类智能应用的快速构建与稳定运行提供坚实基础,为政企数字化进程提供可持续的技术支撑。
     
赵欣卓提出构建一套基于空间网络的可解释AI框架,以应对AI模型在城市规划中面临的“黑箱”决策与空间逻辑缺失两大挑战。将城市道路网络的拓扑结构与功能属性深度融合,借助图神经网络的可解释机制,实现对城市空间组织规律的多尺度识别与可视化解读;通过对全球典型城市的实证分析,展示不同规划理念与发展模式所呈现的显著空间表征差异。
     
张曦文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介绍了如何融合地面移动激光雷达与卫星多光谱遥感数据,对典型城市绿地的地上碳储量进行了精细化测算。结构层次丰富、植被类型多样的配置更能增强下层植被的碳汇能力,从而论证了将下层植被纳入城市绿地碳储量系统化核算的科学价值,并为优化植被配置、提升城市碳汇功能提供了实践依据。
     
李健针对通用大模型在城市交通领域中存在的“幻觉”与可信度不足问题,提出了一套知识增强型大模型的系统解决方案。基于“知识图谱+大语言模型”架构,融合提示词工程、检索增强生成与智能体等技术,构建具备更强领域认知能力的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通过从数据、知识、模型与任务四个维度开展增强实践,提升设计决策系统在专业交通场景中的适配性,为推进城市交通大模型研发、实现交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与智能化提供了扎实的方法论支撑。
     
汤开文分享了长沙如何以专业模型驱动规划转型,从“重构数据底座、构筑可信空间、驱动规划转型”展开。实景三维、数字孪生等新质生产力正加速融合BIM、物联网与社会感知等多源数据,为构建覆盖全空间、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底座”奠定基础,全面强化城市规九游智能体育科技划全过程的量化支撑能力。重构数据底座并非终点,其核心在于赋能规划实践,将城市模拟、空间分析与AI算法等专业模型与数据深度融合,实现规划方案的智能推演与动态评估。
     
龙瀛重点阐述了基于自采街景、遥感影像与视觉大模型的城市衰败动力学研究成果。通过系统性文献综述,构建一套涵盖建筑、绿化、土地、基础设施等多维度的城市衰败评估指标体系,并以西宁市中心建成区为案例,讲解了如何运用视觉大模型方法,从区镇、街道与地块三个空间尺度,对2022年与2024年两个时点的城市衰败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精准监测与深入分析,揭示了城市衰败在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为城市更新政策制定与精细化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撑与技术路径。
     
     
石楠指出,规划行业亟需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以更开放主动的姿态拥抱技术进步。年会立足宏观视野,紧扣时代命题,主题设置彰显前瞻思维与战略高度。报告内涵丰富、视角独特,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践价值,对凝聚发展共识、引领创新方向、推动行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何正国作会议总结指出,会议展示了当前领域的三大深刻转变。模型驱动上,研究从工具应用走向范式重构;场景赋能上,技术从通用智能深入场景智能;基础创新上,方法从数据可视迈向决策可信。这表明模型驱动成为核心引擎,场景赋能彰显技术价值,跨界融合已是必然趋势。展望未来,城市规划信息化正迎来战略机遇期。将以本次会议为起点,持续深化“模型驱动、场景赋能”的实践探索,加强跨界协作,共同推动我国城市规划信息化迈向更高水平,为城市治理现代化贡献专业智慧。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线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圆满落幕!
     
     
学术季 2020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共享与韧性 数字技术支撑空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