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8
分享到
两三分钟便可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AI中医已经真正地走入现实,北京怀柔区的多家医院与十余家社区卫生中心已经“招聘”到了AI老中医。
当前,AI科技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业,中医赛道也是如此。一时间,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纷纷下场,提供算力与平台支持,各种“AI老中医”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生长。
从问止中医冲刺“中医AI第一股”估值增幅近40倍,到伊尹中医经典大模型在基层村卫生室的落地,都印证了这一赛道的巨大潜力。
本文将围绕AI中医大模型,介绍其现状与应用,探讨3亿老年人健康需求的新范式。
9月中旬,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首钢园区举办。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专门设置了中医药主题活动,数十家中医药代表性机构参展,多个中医药模型项目实现首展。
在现场,可以直观地看到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医药的融合发展,从三甲医院的AI智能导诊方案,到中医智能大模型,再到走进社区的智能检测设备,曾经“看中医难、找名医更难”的老问题,正通过技术创新得以解决。
在此背景中,中医药大模型赛道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关注,在AI与大数据技术的驱动下,中医药正跨越时空,力求实现“华佗复生、仲景归来”的愿景。
目前,公开披露的中医药大语言模型已接近40个。这些中医大模型不少冠以中医先贤命名,如“扁鹊、华佗、神农、黄帝、仲景、孙思邈”,也有结合现代科技概念的“岐黄问道、数智本草、天河灵枢、素灵”等。
2024年,华为与天士力联合展示了基于盘古大模型打造的“数智本草大模型”。该模型学习训练了4000多万篇文献、1000多本古籍等中医药数据,在盘古17亿化合物的药物分子大模型基础上,增训了350万天然产物分子数据,未来有望更好地优化方剂和发现新药。
2025年,华为又与九为健康科技、云南白药集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合作推出了“神农大脑”大模型,具备中医智能诊断、智能开药、中药智能研发、规范生产等功能。
2024年,百度也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国药太极集团、天府中药城等单位开发了“本草智库中药大模型”,其可以为基础研究、中药种植、质量控制、药物研发等中药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提供决策支持。
随后又与固生堂联合开发“固娃”智能医疗助手,构建中医垂直领域的AI模型。
并非只有科技巨头们窥见了时代的浪潮,国内的一批头部大学也纷纷开始进行自研中医大模型。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发了“数智岐黄”中医药大模型;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联合开发了仲景中医大语言模型;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联合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以及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大学等团队合作研发,推出全球首个中医针灸领域专业大模型。
在有了技术支撑后,大量的产业资本也开始进入,云南白药、华润江中、太极集团、天士力医药集团等传统中医药“玩家”,以及固生堂、榕树家等医疗服务机构均积极参与其中。
目前,中医药AI大模型的主要应用场景高度聚焦于三大领域:临床辅助诊断、药物研发、疾病科普与预防。而随着市场快速发展,已经有头部企业的大模型开启了商业化进程。
问止中医定位为以“中医大脑”驱动的互联网中医服务商,“中医大脑”在2023年5月通过大型三甲医院临床一致性研究,2024年7月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专家评审。凭借着其商业逻辑与模式,目前已实现年收过亿,并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在冲击“中医AI第一股”。如若问止中医成功上市,那也意味着这种新型的中医医疗模式,已经得到了市场与资本的双重认可。
当前,我国有超过1.9亿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根据中国死因监九游体育测数据表明,慢性病占中国老年人群死因的91.2%,其中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是造成60岁以上老年人群期望寿命损失的重要原因。
慢性病长期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而大部分老年人在传统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影响下,更愿意选择使用传统中医药进行慢性病的长期管理。
过去,中医院、中医馆及部分药店是老年群体进行中医慢病管理的主要场所,但整体而言,市场、医生水平良莠不齐,传统中医治疗受医生经验水平影响明显,极大影响了中医慢病管理市场发展和老年人就医体验。
传统中医治疗正飞速变化,大量中医辅助治疗大模型能比人工更快地处理和分析诊断数据,实现更快速高效的诊断。高精度图像识别系统已能实现舌象的精细化、精准化分析;通过将咳嗽声频分解为频谱图,结合深度学习算法,成功区分风寒咳嗽与风热咳嗽,为中医“闻声辨证”提供了量化依据。
当老年人能够通过手机查看脉象、舌象,在大模型中了解经络、穴位、四气五味,实现中医药治疗养生知识常态化,既可为老年人剔除不实、虚假的治疗养生信息,也能在老年群体中形成“诊疗-学习-传播”的良性循环。
在广州,天河区石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了一台搭载AI技术的中医体质辨识仪,已经成为附近居民健康管理的“新宠”。
患者只需坐在仪器前,面对屏幕摄像头拍摄几张面部和舌头的照片,再回答几道问题,几分钟不到,就能在手机上收到一份详细的中医体质辨识报告,并附有相应调养方案,涵盖饮食、起居、穴位等方面。
居民刘阿姨表示,以往她都是身体出现不适才到中医门诊看病:“因为感觉有不舒服才能准确告诉医生我的症状,但现在这个机器可以把一些说不出的症状也检测出来,还有很详细的建议,速度也很快。”
不仅是在大城市,AI中医大模型也已经走到了基层。今年9月,全国首个将“中医教育”与“AI辅助诊疗”有机融合的中医推理大模型,“伊尹中医经典大模型”,于中原药谷河南嵩县全面启用,河南嵩县全县337个村卫生室现已全面接入,这也是人工智能与传统中医药在县域级基层医疗领域的首次深度融合。
在这种模式下,村医能够极大地提高处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将原本稀缺的专家经验转化为即时可用的工具,大大提高了基层的中医医疗水平。
AI也可以实时提供科学的个性化健康咨询,结合中医的辨证施膳、情志调摄、中医康复等服务,将健康管理与康养紧密结合,提高老年人的综合健康水平,为老年人的慢病管理提供了新的模式范本。
在AI赋能下,传统中医的商业模式与产业业态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大到科技巨头,小到村镇卫生站,都加入了这场商业变革的浪潮中。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AI辅助中医市场正以惊人速度扩张。AI渗透率从2024年的1.4%预计提升至2029年的5.4%;AI中医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160亿元增长至2029年的100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4.3%。
从问止中医推出“中医大脑订阅服务”探索新型中医发展商业模式,到秋果计划推出支持AI面诊、舌诊、脉诊等功能中医智能手表,大量的智能设备、可穿戴设备不断的在与AI中医结合,AI中医大模型正在飞快地重塑传统中医产业。
最为关键的便是大模型的诊断问题,即便是正在冲击上市的问止中医也难逃市场对于这一模式的疑问。
问止中医也在多个平台收到了不少投诉,涵盖服药后身体不适、虚假/误导宣传等多个方面。同时,问止中医也承认,基于业务性质,公司会收到客户投诉。包括对治疗效果的担忧、对病情恶化的感知、对处方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对医生服务的不满等。
同时,由于大幅使用AI大模型,降低了看诊医生的门槛,过于年轻的中医医生团队无疑增加了老年人的不信感。而大量的基层医生过度地使用AI大模型,一方面削弱了中医“望闻问切”的人文关怀,也缺少了个人医生独立诊疗能力的培养与临床经验的积累,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医患矛盾与AI幻觉的识别风险。
并且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医疗数据权的相关立法,在AI大模型推广后,涉及海量病历数据和个人健康信息的采集、存储与使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压力巨大。目前,除了前端的安全风险外,AI中医大模型还缺乏有效的中端监管与完善的后端追责体系。
今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发布了国内首部中医药大模型评测团体标准《中医药大模型评测标准》,该标准将从场景丰富度、能力支持度、应用成熟度3大能力出发,针对中医药大模型技术适配性、功能实现能力和实际应用价值3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尽管仍缺失完善的标准来解决中医大模型的相应问题,但总的来说,评价标准的发布,也将有效地将AI赋能至传统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医产业的数智化。
“AI”老中医的崛起,不仅仅是AI技术浪涌的体现,更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与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随着科技巨头、科研院校、中医药企业的推动与布局,中医药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智化变革。
但技术进步带来的并非只有坦途,医疗安全、数据隐私、文化接受等挑战依然存在,崭新的商业模式仍需时间的捶打与磨砺,AI老中医离真正地走进千家万户,还需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