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体育(NineGameSports)官方网站-数智体育价值引领者

另眼“湘”看新动能-九游·体育科技集团
i1pcban.jpg i1pcban.jpg

新闻九游

另眼“湘”看新动能

2025-09-03 

分享到

  三一重工灯塔工厂内,焊接中心的机械臂正在火花四溅有序生产;中联智慧产业城里,平均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巴斯夫杉杉研发的富镍固态电池用三元材料,突破性解决了正极材料与电解质的界面不稳定性难题……

  创新发展的背后,是湖南加速推进产业智能化转型、引领企业迈入数字化新时代的有力支持。

  “十四五”以来,湖南实施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和产业培塑行动,13条重点产业链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点。从硬件到软件,从制度到平台,“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关键词。

另眼“湘”看新动能(图1)

  2025年4月,德国慕尼黑召开全球工程机械盛会——Bauma 2025。山河智能针对欧洲市场开发的系列旋挖钻机首次亮相,就成为全场焦点。

  “欧美作为旋挖技术发源地,对旋挖设备的技术和品质要求更高。”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综合装备研究所副所长李耀告诉记者,为打开欧美市场,研发团队通过智能化信息采集,不断提高产品操作精准性和舒适性,两年时间已形成6款PRO系列旋挖产品,配置多种施工工法模块。

  如今,山河智能生产的全球最大桩架SWCH980、最长臂挖机SWE950ELR、最大后倒桅旋挖钻机SWDM480等产品先后下线销售,用自主创新闯出一片“蓝海”。

另眼“湘”看新动能(图2)

  一花独放不是春,“老产业”也能孕育“新动能”。三湘大地上,“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正在技术创新领域涌现奔腾。

  作为工程机械产业龙头企业,中联重科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混合动力矿卡ZTE520,成为矿区“超级运输利器”,实现了全链条核心部件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

  相比传统矿卡,ZTE520运输效率可提升10%,节能15%,在年产超3000万吨的大型矿山里,能为企业节约数千万的能源与运营成本。

  因地制宜推动基础雄厚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正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推动传九游体育统产业改造提升”列为关键要点之一。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传统产业如何提质增效,成为各地探索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湖南积极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6个万亿级产业、17个千亿级产业和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基础,围绕13条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另眼“湘”看新动能(图3)

  在湖南湘江新区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长沙基地,智能化生产线昼夜运转,一钵钵黑色粉末从全自动化设备中加速“出炉”。

  “这是我们推出的高品质锂电池正极材料,与之前的相比续航能力更强,目前已应用到智能手机、无人机、电动汽车等产品。”巴斯夫杉杉首席运营官彭文杰向记者介绍。

  走进巴斯夫杉杉的数字化车间,蓝白相间的生产线在LED灯光下闪烁着科技光芒。在这里,从原材料配比到成品包装,全程由数智化系统精准调控。巴斯夫杉杉长沙基地二期2024年投产,开发了行业首创的能源回收技术,通过废气、废热和氧气回收,使单位能耗降低。科技创新,为新兴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数据显示,今年1—6月湖南省锂电池及先进储能材料重点企业实现营收579.19亿元,同比增速17.9%。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湖南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成果转化“二十条”落地,创新平台矩阵集聚成势,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6家,获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家。

另眼“湘”看新动能(图4)

  “作为一家科技企业,我们一直致力于创新研发,助力湖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拓维信息创始人、董事长李新宇介绍,与华为共建“兆瀚”国产智能计算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加速驱动创新变革,积极推进“AI+鸿蒙”战略升级;从“AI+考试”“AI+工业质检”等重点行业场景出发,构建AI软硬一体化核心竞争力,这一系列探索都是企业创新布局的规划。

  湖南加快布局新兴产业,绿色智能计算产业发展迅速。该产业已集聚2273家规模以上企业,预计今年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其中,长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北斗规模应用产业链“链”出活力,赋能数字农业、智慧城市、防汛救灾等多个领域。

另眼“湘”看新动能(图5)

  踏入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制造中心智能生产车间,一台台AGV机器人在厂房内自由穿梭,精准高效地完成着物料配送任务。

  “这里承担着全球30%、全国70%的轨道交通牵引电传动部件的生产制造。”制造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拥有20多条先进生产线列“重载”机车的装车需求。

  面对转型挑战和复杂外部形势,中车株洲所依托“算法、器件、材料”三大核心技术,主动向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力电子器件等领域进军打造多元产业集群,营收在2024年突破600亿元。

  在今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中车株洲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介绍,目前株洲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国内约30%的轨道交通产品源自这里。同时,株洲的轨道交通产品已出口到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整体产值规模超过16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