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3
分享到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湾畔,一座占地近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研发中心正昼夜不息地运转。这里是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荣耀)的“创新心脏”--深圳研发实验室,在这里,每秒进行着上万次人工智能(AI)仿线项技术创新。
从毫米级折叠屏到航天级纤维材料,从硅含量突破25%的刀片电池到 AI驱动的精密制造……在智能手机行业增速放缓的当下,这家诞生于2013年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持续保持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年营收比例始终高于10%,全球累计授权专利超1.4万件,这种长期主义投入已转化为技术优势,已构筑起企业品牌与技术护城河。
在折叠屏手机领域,“毫米”曾是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2023年,荣耀 MagicV2以9.9毫米机身厚度叩开毫米时代大门。“每减薄0.1毫米,都相当于在钢丝上跳舞。”荣耀产品线总裁方飞介绍。
荣耀折叠屏手机的轻薄革命,始于一片电池的极限减薄。传统折叠屏电池如同三明治结构,硅含量每提升1%都可能引发容量衰减与安全风险。荣耀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2020年组建特种电池战队,启动“硅含量极限挑战”计划。
这支团队在3年间进行了70多轮验证,尝试了1000多种材料,然而,就像在迷宫里寻找出口,团队始终无法突破超高硅电池的稳定性瓶颈,于是,公司决定暂缓自研、转向联合开发。
但这只是序曲,在荣耀与合作伙伴推出5%硅含量的青海湖电池、实现折叠屏“毫米时代”突破后,那支“倒下”的团队却悄然重启征程。他们再度突破认知边界,首创“超级胶水”技术--一种具有自修复功能的纳米级粘结剂专利技术。
这一突破带来了惊人成果:全新青海湖电池硅含量达到25%,远超行业水平,能量密度高达901瓦时每升。更令人惊叹的是其物理形态--由厚度仅0.18毫米的“刀片”电池单元组成,比传统电池减薄50%以上。据工程师介绍,这项灵感源自壁虎断尾再生的创新,让硅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实现动态平衡。
如果说电池是智能手机的“心脏”,那么后盖材料则是守护安全的铠甲。传统钛合金厚重、碳纤维易碎、玻璃纤维受限的困境,曾让工程师们一筹莫展。直到某天,一颗坠落的钢笔帽引发了材料团队的灵感:“如果地球找不到答案,为什么不抬头看看星空?”
这个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最终催生了改变行业的“金丝软甲”。通过对国际空间站牵引绳的逆向工程研究,研发团队发现宇航级纤维兼具超高强度与轻盈特质。但要将直径0.014毫米的纤维编织成手机后盖,难度非常大。
投资数千万元改造产线、自主研发纳米级表面处理工艺、培训百名特级技师……历时18个月的攻坚战,研发团队最终织就了密度达4500支/平方厘米的航天纤维织物。这种仅有指甲盖大小的后盖蕴含超10万根纤维,抗冲击性能较传统材料提升40倍,真正实现了“以柔克刚”的科技美学。
荣耀首席执行官李健介绍,在深圳坪山的荣耀智能制造产业园,一块指甲盖大小的手机后盖正经历着精密加工程序。显微镜下,超过10万根直径仅0.014毫米的航天特种纤维纵横交错,织就比钢更强、比纸更轻的“金丝软甲”。这不仅是材料科学的奇迹,更是企业将专利技术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的缩影。
材料创新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在屏幕模组实验室,研发负责人张田芳展示的显示屏模组历经两年研发、数十版方案迭代、数百次材料更换,通过50万次不同温湿度环境下的弯折测试,最终实现如纸张般的轻盈质感与数倍于传统屏幕的强度。
铰链是折叠式手机的关键组件之一,当行业铰链组装精度停留在0.04毫米时,荣耀的工程师提出了大胆的想法:“我们要把误差控制在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以内。”
“产品量产迫在眉睫,但行业产线毫米。”李健回忆当时的困境说道。当工程师向手搓高精度螺丝的老师傅求教时,得到了六字真言:“眼要准,手要熟。”传统工匠能凭肌肉记忆判断微米级公差,但规模化生产需要新路径。
这场精度跃迁的幕后功臣,是一款名为“鲁班大模型”的 AI专利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百万级装配数据,运用 AI专利的系统能同时对500个零部件特征点进行亚微米级分析,配合12.5万次/秒的并行运算,让零部件匹配严丝合缝,手机良率大幅提升。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套系统具备持续进化能力,每天在产线上自主优化参数,仿佛拥有永不疲倦的“工匠大脑”。
如今,“鲁班大模型”将铰链组装精度从0.04毫米提升至0.003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二十分之一。在深圳坪山智能制造基地,这套系统正以难以想象的精准度,为每台折叠屏手机赋予严丝合缝的机械之美。截至目前,公司累计提交 AI相关专利申请量超2100件,涵盖操作系统、影像算法、电池技术等核心领域。
方飞表示:“荣耀进入折叠屏领域时一穷二白,没有任何图纸。如今通过专利转化,已实现折叠屏关键技术100%自研。”
企业办公楼里,专利墙上的一组数据格外醒目:全球专利申请主要涵盖芯片、影像、AI、通信等核心领域。在这些闪光的数字背后,是独特的创新生态体系在运转。
记者翻阅《荣耀环境、社会及负责任治理报告(2024年)》发现,创新和专利转化贯穿企业发展始终。当自研团队在超高硅电池技术上遭遇瓶颈时,荣耀没有固执己见,而是转向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熟化。这种开放协作的模式在铰链技术上再次显现。面对0.001毫米级的精度挑战,工程师从传统工匠的“眼准手熟”中获得灵感,将老师傅几十年的肌肉记忆转化为 AI模型的训练数据。“鲁班大模型”不仅突破了产线精度,更建立了一套“人机协同”的智能制造标准--在深圳坪山的
L4级智能工厂,AI负责微米级的精密计算,工匠专注于创造性问题解决,两者形成互补增强的创新闭环。
这种高效转化得益于其独特的“三螺旋”创新体系:技术研发端建立“预研一代、开发一代、商用一代”的梯度机制;产品端实行“毫米级创新”策略,将每个技术突破分解为可感知的用户体验升级;生态端通过专利授权、联合开发等方式,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进步。例如青海湖电池技术,已形成从硅基材料、粘结剂到电池封装的完整专利组合,不仅应用于折叠屏手机,还在笔记本电脑等领域探索延伸。
如今,专利转化带来的产品竞争力,每年支撑超920亿元的营业收入,而这些营收九游智能体育科技又使得企业能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荣耀的发展轨迹印证了这样一个真理:真正的技术突破永远生长在产业需求的土壤中。(记者 陈景秋)